二十载悠悠岁月,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短暂一瞬,却足以见证一群人背井离乡后的扎根与新生。20年前,为全力支持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建设,一批来自三峡库区的移民,怀着对新生活的无限期待,却又难掩对故乡山水的深深眷恋,毅然决然地告别了那片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奔赴千里之外的白龙桥镇,就此在这片全然陌生的土地上,开启了充满未知与挑战的新征程。近清明期间,邹蕾同学满怀好奇与敬意,走进白龙桥镇,深度探寻三峡移民在此地的生活故事,感受他们在此地扎根、圆梦的岁月。
踏入白龙桥镇的移民安置点,一幅安宁祥和的画面瞬间映入眼帘。只见一排排整齐的房屋错落有致地排列着,白墙黛瓦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清新雅致。房屋周边绿树成荫,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低声诉说着移民们这些年的生活点滴,所有的所有构成了一曲和谐的生活乐章。这与20年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谁能想到当初这片种满陌生与挑战的土地如今也会变成他们幸福的家园。
在安置点,邹蕾遇到了一位移民。回忆起初来乍到的日子,她感慨万千,“那时候可真是不容易啊!刚到这儿,连话都听不懂,出去买个东西都费劲。这边的生活习惯跟老家差别太大了,做饭的方式、吃饭的时间都不一样,心里别提多不适应了。”但当地政府和村民给予了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与帮助。“政府给我们分了宽敞明亮的房子,还帮我们找合适的工作。知道我们对这边的农作物不熟悉,就派专家来教我们怎么种植,手把手地教,特别有耐心。”她的眼中满是感激,“这里的村民也特别热情,三天两头就过来问我们缺啥少啥,帮忙搬东西、收拾屋子,让我们这些外乡人一下子就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为了帮助移民更好地融入当地生活,白龙桥镇政府可谓煞费苦心,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帮扶措施。在农业技术培训方面,政府定期邀请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为移民们详细讲解当地农作物的种植要点、病虫害防治等知识。从播种时节的精准把握,到施肥灌溉的科学方法,专家们都一一耐心指导。通过现场示范和实际操作,移民们逐渐掌握了新的种植技术,如今,他们种植的农作物产量逐年提高,品质也越来越好。
文化交流活动同样丰富多彩。政府组织举办了民俗文化节、文艺汇演等活动,让移民们有机会展示三峡地区独特的文化特色,也让当地村民深入了解三峡文化的魅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峡移民与当地村民的关系愈发融洽,文化也在交流中相互融合。移民带来了三峡文化如独特的手工编织技艺、传统歌舞等等。在民俗文化节上,移民们身着传统服饰,表演着富有家乡特色的舞蹈,唱起悠扬的三峡民歌,。而在文艺汇演中,移民与当地村民共同登台,合作表演节目,欢声笑语回荡在整个活动现场,进一步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
就业帮扶也是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政府积极与周边企业、工厂沟通协调,收集各类就业岗位信息,并根据移民们的技能和需求,进行精准推荐。同时,还组织开展了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如电工、焊工、家政服务等,帮助移民提升就业竞争力。
除了物质生活的显著改善,移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他们自发成立了文艺队,队员们利用业余时间刻苦排练,经常组织开展文艺演出。在演出中,他们将三峡地区的文化特色与当地文化有机融合,创作出了许多精彩的节目。既有展现三峡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的歌舞,也有反映移民生活变迁的小品、相声。这些节目不仅丰富了移民们的业余生活,也为当地居民带来了一场场文化盛宴。
同时,移民们还积极参与当地的志愿服务活动。他们组建了志愿者队伍,活跃在社区的各个角落。在疫情防控期间,他们主动参与卡点值守、物资配送等工作,为守护社区居民的健康安全贡献力量;在关爱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方面,他们定期上门看望慰问,为老人们打扫房间、陪他们聊天解闷,给孩子们辅导功课、送去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奉献与担当,赢得了当地居民的一致赞誉,也为社区的和谐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时光荏苒,如今,三峡移民们已不再是异乡人,他们在白龙桥镇已经过上了安稳富足的生活。他们凭借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在这片新土地上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开启了幸福生活的崭新篇章。白龙桥镇的三峡移民们,就像一颗颗顽强的种子。他们的故事,是国家工程建设伟大历程的生动注脚,更是中华民族团结互助、坚韧不拔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在未来的日子里,相信他们将继续与当地居民携手共进,共同描绘白龙桥镇更加美好的明天。